索罗斯成功的奥秘

  索罗斯毫无疑问是当代投资领域的争议性人物。人们总把索罗斯称为金融大鳄,但索罗斯的梦想却是金融哲学家。他所推崇的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原则便是著名的“易错性”(fallibility)和“反身性”(reflexivity)。在索罗斯看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

  在索罗斯看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 不断犯错,不断承认,不断修正,投资之路上错误是绊脚石,却也是成功之源。 

  索罗斯毫无疑问是当代投资领域的争议性人物。人们总把索罗斯称为金融大鳄,但索罗斯的梦想却是金融哲学家。他所推崇的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原则便是著名的“易错性”(fallibility)和“反身性”(reflexivity)。在索罗斯看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

  索罗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有认错的勇气。当我一觉得犯错,马上改正,这对我的事业十分有帮助。我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猜测正确,而是来自于承认错误。”

  任何人都会犯错,而且是经常犯错,在生活中如此,在投资中亦是如此。将索罗斯的“易错性”理论推而广之,我们不仅要经常有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行为。通俗地说,也就是知错能改。

  知“错”

  首先在于认知上的局限性。投资市场本身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它又同时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影响,有时候投资者本身的行为也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尽管金融投资家们无数次试图使用模型、理论来推演市场的发展,但是“为了能把接触到的信息减少到能够处理的程度,不得不需要借助各种技巧,这些技巧扭曲了所要处理的信息,甚至会把现实变得更为复杂,认识的难度也加大了”。因此,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便是再经典的定价理论、再有力的指标,在实际投资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参考值”的角色,它们无法与最终的事实完全契合。

  推及到投资者个人,局限性就更为普遍。知识上的局限性,与专业人士相比较,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知识更贫乏,难以准确地对市场走势加以判断。经验尽管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但是难以否认的是,很多错误往往正是基于过往的经验而产生的,毕竟投资市场并没有真正的规律可循。更难以左右的是投资心理的影响,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仓位决定观点”。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因此,“易错性”理论的第一要义便在于,勇敢承认了错误发生的“常态性”,错是一种常态,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都会犯错,而且会经常犯错,普通投资者是这样,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投资大师、大鳄都是如此。

 

  认“错”

  尽管错误的发生具有“常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那么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

  在大多数散户身上,似乎总是发生着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卖出的永远是正在赚钱的优质股,持有的却总是在亏损的股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通常得到的答案是:卖出赚钱的股票,多赚少赚都是盈利;可是卖出亏损的股票,就等于确认了亏损,我们将不得不去与错误面对面。因此,很多人宁可用赚钱的股票来贴补亏损的股票。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其实质就是:我们轻易割舍了正确的投资,却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错误的投资上。最终得到的结果便是“一错再错”:我们持有的错误股票越来越多,在第一个错误中越走越深;同时,我们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卖出的股票很有可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走势,但它们已经与我们无关了。

  在过去几年的房地产市场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从2001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飞速增长,其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想象。在这个一路上行的市场上,既造就了一批靠房地产投资获利的富翁,也让不少“观望”和寄望于房价下跌的买房人一再错失机会。在经历近10年的上涨后,房价与收入之比大幅攀升,买房从一个“够一够可以实现的目标”变成了经济上巨大的负担。

  职场经历亦是如此。很多步入职场的人士在遇到职场瓶颈或发现自己“入错行”时往往会犹疑不定,尤其在一个行业内的从业年限越长,越是不敢轻易认错转行。因为转行意味着放弃此前的积累,一切都要重头开始。然而有时,死守职场“垃圾股”带来的结果却是“越套越深”。

  改“错”

  “认错的好处,是可以刺激并增进批判力,让你进一步重新检视决定,然后修正错误。我以承认错误为荣,甚至我骄傲的根源来自于认错。”索罗斯这样说。

  在投资市场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然而在投资市场上,“对”与“错”的检验标准直白地体现在“赚”与“亏”上。如果说认错体现在判断力上,那么改错所体现的则是行动力。

  改错的第一要义是善于审视,没有一项投资能够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不断地审视、发现和修正。很多人在投资的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于过往的经验,过去的某一种成功的模式给自己带来过良好的体验或回报,便希望在投资中“模式化”。事实上,市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历史无法代表未来,即使最傻瓜、最便捷的投资方式也需要不断进行修正、调整。尽管没有绝对的“正确”存在,但修正和调整能够让我们与“正确”更加贴近。

  其次,为自己建立一些投资中的纪律,例如止损。由于投资决定的失误难以避免,但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就会让自己遭遇致命的危险。特别是在证券市场这样波动较大的市场中,这一点就更加显得不可或缺了。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改正了错误,也须认识到改错是个不断累进的过程。不断犯错,不断承认,不断修正,投资之路上错误是绊脚石,却也是成功之源。

  认错才会赢之股市篇

  守不到的“云开日出”

  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因为人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局部是无法完全认识整体的。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实际上需要处理的信息却是无限的。

 

  ——索罗斯

  正如索罗斯所说的那样,人的认知天生就不完美,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同时,索罗斯最著名的“反身性”理论也说明,人们对于世界错误的认知也同样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两者并非完全独立的。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投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易错性”,不断对错误进行修正,其效果要强于固执己见,抱残守缺。

  在大多数散户身上,似乎总是发生着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卖出的永远是正在赚钱的优质股,持有的却总是在亏损的股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通常得到的答案是:卖出赚钱的股票,多赚少赚都是盈利;可是卖出亏损的股票,就等于确认了亏损。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其实质就是:我们轻易割舍了正确的投资,却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错误的投资上,甚至将从赚钱股票中获得的盈利补仓亏损股票。结果便是:我们持有的错误股票越来越多,在第一个错误中越走越深;同时,我们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卖出的股票很有可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走势,但它们已经与我们无关了。

  【案例】不愿认错守来大幅亏损

  杨先生也称得上一名老投资者了。2000年左右,杨先生就开始涉水股票投资,当年的火热行情也让杨先生尝到了股市投资的甜头。

  “刚开始投资时只敢小试身手,拿出了10万元,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赚了6万元。”对于当时的杨先生来说,这无疑是个莫大的鼓舞。杨先生开始把一些银行的定期存款转出,预备在这个市场上赚个钵满斗盈。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2001年下半年A股市场迎来暴风骤雨,股市急转直下,刚刚投入的资金迅速被套住。

  未曾经历过风雨的杨先生选择了等待。“开始时候抱着侥幸,觉得说不定哪天市场就回暖了。”杨先生说,“有人也让我赶紧止损,可是我担心一旦卖出股票就等于确认了亏损。”在一味的等待中,杨先生从轻度亏损逐渐陷入了大幅亏损,“刚开始的时候还会查查股票账户,没想到股价跌得越来越离谱,后来就索性不看了。”据杨先生回忆,在股价最低的时候,自己的亏损高达60%。

  直到2006年,A股市场重新迎来了热浪,杨先生才重新关注起自己的股票来。让他觉得庆幸的是,经过近5年的苦守,终于守来了“云开日出”。2006年12月,杨先生发现自己的股票已经涨到了投资成本。他的第一反应便是:赶紧解套!急急忙忙卖出了自己被套多年的股票后,杨先生忽然发现,此时的空仓才是最大的错误。2007年上半年,A股市场继续狂飙。“如果没有忙着解套,至少可以多赚30%”!

  想着自己投资了5年的股票,竟没有获得成果,杨先生不禁再次心生懊恼。尤其是周边的同事、朋友都忙着在股票市场上“捞金”,他再也禁不起诱惑,重新进入了市场,希望把前几年的损失弥补回来。

  在热烈的股市氛围中,杨先生再次投入了20万元进入了股票市场,重仓的一只金融股也表现不俗。可是,市场似乎永远先人一步,没等到他收获成果,2008年初股市就出现了大幅下滑。

  让人费解的是,这次杨先生依然选择了“守”。记者问他,为何没有从2001年的大跌中吸取教训,他不无懊悔地说:“还是贪心啊!总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糟糕。”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风起云涌,金融股首当其冲受到了剧烈影响,大幅亏损重新降临到了杨先生的股票上,至今杨先生的投资账户还处在亏损状态中。

  “其实,这两年有过两波不错的行情,如果换股操作的话,我可能早就走出亏损了。”杨先生回顾说。一波行情出现在2009年,股票市场出现了较大力度的反弹,如果他能够积极操作把握市场节奏的话,或许早就把损失弥补回来了。第二波行情则出现在2010年末今年初,尽管金融股一直表现得像温吞水,不急不缓,但是不少中小盘股票表现出色,涨幅惊人。“但我一是不换股,二是不愿意改变操作策略,导致了如今仍然大幅亏损的局面”。近11年失败的投资经历,终于让杨先生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但这其中包含了多少机会成本?

  【点评】

  事实上,这样的错误并不仅仅发生在散户身上,美国金牌财经节目主持人詹姆斯·J·克拉默在自己的书中把这一错误叫做“用赢家来补贴输家”。他发现,水平较低的投资组合经理人和糟糕的个体投资者总是依靠卖出最好的股票来贴补最差的股票。詹姆斯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你始终能够在市场上看到这样的投资模式。”

  对此,詹姆斯的建议是——千万不要用赢家补贴输家:如果你手里的股票的发行公司是基本面正在变差的公司,请一定将经营状况变差的公司的股票出手,接受损失,并将收回的资金用在好股上,继续投资。

  也就是说:当我们已经发现错误时,必须坚决地改正错误,放弃错误的投资,把资金、精力归回到正确的股票上。

  认错才会赢之基金篇

  克服思维惯性是难点

  知错能改,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修正它。然而这样的实践并不简单轻松,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克服自己的思维惯性和投资中的“情感因素”。

 

  认错的好处,是可以刺激并增进批判力,让你进一步重新检视决定,然后修正错误。我以承认错误为荣,甚至我骄傲的根源来自于认错。

  ——索罗斯

  【案例1】“面值投资”更有利?

  不少投资者都对“面值投资”基金有着强烈的偏好,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既往的投资带来的良好经验,过往的认知影响了新的判断;一部分原因则来自于错误的认识。

  白女士就曾经收获“面值投资”的丰硕成果。2005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开始接触到开放式基金。“朋友的女儿在银行工作,当时她有不小的销售指标,买基金纯粹是为了朋友之间帮忙”。让白女士未曾料及的是,这笔无心插柳的投资竟为她带来了丰硕的回报。两年后,当周围的人都开始成为“基民”时,白女士无意中去查看了自己的账户,没想到自己的这笔投资早就翻番。

  这次意外的“养基”收获,让白女士对基金投资好感倍增。但是,在进行基金的选择时,白女士却不由自主形成了“面值投资”的标准。

  “新基金的面值低,风险也低,这个道理不就和原始股是一样的吗?”白女士想当然地认为,“那些2元、3元的基金风险就高了。”

  事实上,就如索罗斯所说的那样,人们错误的认知往往也会对市场产生“反身性”,不少基金公司也正是顺应市场的“恐高症”,纷纷对旗下的高净值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让基金净值回复到面值附近的营销活动,以达到迅速扩展基金规模的目的。

  点评:

  可是,追逐面值投资,买到更多基金份额真的能赚更多钱吗?假设都用10万元买了净值分别为1元和2元的A、B两只基金,忽略交易费用,A基金能买10万份,B基金能买5万份。

  如果一段时间后,两只基金都涨了10%,那么A基金净值为1元×110%×10万份=11万元,B基金净值为2元×110%×5万份=11万元。

  可见,两只基金最终赚到的钱是一样的。基金赚钱多少,与基金份额无关,只跟净值增长率有关。

  可以说,买便宜的基金能买到更多份额、可以赚更多钱的想法只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人专挑9角多或是1元的拆分基金,就是这种心理在作祟,而大比例分红、拆分基金产品的营销也正是利用了投资者的这一心理。

  换一个角度看,选择基金更重要的是选择基金未来的赚钱能力,要选择运作投资能力强的基金管理团队。过去净值高的基金,反而说明这个团队在过去的时间里交了一份让持有人满意的答卷,把自己的资金交给这样的团队管理为什么会不放心呢?

  【案例2】基金定投=机械定投?

  “定期定额”是基金投资中不变的良方。定投基金的最大优势在于,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利用分次、分时点投入的方式,达成平均投资成本的目的,降低了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但是,不少人把基金定投机械地理解为:选定某只产品,建立定期投资计划,长期执行,却忽略了在投资过程中要对投资计划进行修正。

  小石就是一位基金定投的拥趸,作为一位非专业人士,他觉得基金定投最适合自己。从2007年开始,小石就开始实施定期定额投资的计划,他选择的是一家老牌基金公司的产品。尽管秉承了长期投资的理念,但小石却忽视了公司的管理能力同样也会对基金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两年,这家公司的管理人员流失严重,基金业绩也出现了较大的滑坡。

  点评:

  “基金定投”是长期投资的利器和良方,正是这一观念的先入为主,使得不少像小石这样的投资者把基金定投当作了“机械定投”。不用怀疑基金定投平均成本、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但是,在基金定投的过程中,阶段性的修正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如果把基金定投作为长期投资的主要工具的话,被动投资的指数化产品是更加适合的投资对象,特别是在牛熊循环的过程中,指数基金的表现往往要优于大部分主动型基金的长期累积收益。

  如果选择了主动型的基金产品作为定投的对象,定投的投资者则还需要定期对选择的基金产品进行审视。比较重要的一些考虑因素有:基金投资的主打方向是不是与市场走势相贴合,尤其是一些行业类的主题基金产品受到经济政策、市场走势的影响较大。假使市场出现的重大变化将对或已经对基金业绩产生较大影响,果断放弃、及时转向是更优的选择。在建立基金定投计划后,投资者还应当不断了解来自基金公司的信息,当过多的不利因素集中时,还是要果断地“用脚投票”。

  一些辅助性的投资工具,如智能基金定投方式,在定期的基础上以选定的指数作为衡量投资金额的标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定投计划的实际效果,投资者不妨多加以关注。

  认错才会赢之期货篇

  控制风险最重要

  看错与看对,在资本市场里很常见,在期货市场中更是如此,没有人能保证永远看对。及时调整策略,即便错了几次,只要还留有一定的本金,就还留有翻身的机会。反之,则可能被彻底打倒。

 

  我一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我会及时认错。因为在投资市场上,没有对也没有错,只有结果,那就是:对的时候你赚了多少,错的时候你赔了多少。

  ——索罗斯

  输或赢,在瞬息万变的期货市场,是太普通不过的事。

  投资期货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就是保留一点投资的本金,作为日后打翻身仗的资本。

  在国内,期货投资基本上不会出现爆仓现象。国内有涨跌停限制,在保证金不足时,即会被强行平仓了。

  但是在海外期货市场,因为不设涨跌停限制,在市场行情发生较大变化时,由于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就很容易出现“爆仓”,即投资者保证金账户中的客户权益为负值,投资者把资金全部亏损完了还不够,还欠期货公司保证金。投资者需要将亏空补足,否则会面临法律追索。

  这样的风险,本该避免,却还是不时有人犯错。

  2005年:中储铜爆仓

  2005年底,中国国储物资调节中心(简称“中储”)爆出期铜巨额亏损案。

  据当时媒体报道,原中储局进出口处副处长刘其兵,通过中储局期铜交易主要经纪商Sempra Commodities等数家经纪公司,在2005年9月,在国际市场上抛出了大量期铜沽空单。其做空的主要依据是国际市场上铜的价格高企,而国内市场受政策影响,铜价低迷,存在着套利的机会。于是,刘其兵便在铜期货上建立了大量的空头仓位。

  可是未料到,从当年9月到11月,伦敦期铜价格随后由每吨逾3000美元急升至3700美元,此后又站上了4000美元上方。

  中储局随后于11月和12月采取前所未有的补救措施,希望压低全球铜价,但铜价却一直保持在历史高位。

  由于铜价急升,中储局在当年年底合约到期前大规模平仓离场、实物交割机会也变得很渺茫,相当大一部分仓位被展期。此后伦敦铜价继续大幅上涨,最终引致中储铜爆仓。

  2005年11月底,Sempra及其他向刘提供授信的经纪公司赴京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谈判,希望中国政府承担全部交易损失。最后双方在2006年2月达成协议,各自承担一半损失,大约各6300万美元。

  2008年:张卫星黄金爆仓

  2008年,高得黄金张卫星“爆仓”案传得沸沸扬扬。长期唱多、做多黄金的张卫星,输了!

  张卫星有一套自己的操作思路:“我们做黄金做了很多年,过去每年在6、7、8月份到来年的2月份之间都是牛市,我们一般的情况下是在6、7、8这3个月左右的时间,建好仓位还有订货现金,一直等到春节之前,这样的一个销售旺季和牛市来临时候的收获,这是我们的经验。”

  2008年6月,张卫星也没有例外,按照自己的经验,照样做了多单。

  结果没有想到,2008年7月15日摸高每盎司988.25美元之后,8月15日直线掉落到每盎司772.45美元,波幅达到22%。

  “根据我以往的经验,黄金价格的短期波动幅度不会高于百分之二十,但这次,因为很多国际大企业破产,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因为结算需要等因素突然大幅上涨,美元价格被推高,黄金价格迅速下跌。”这一次,张卫星输得很惨。

  点评:

  在投资中,经验主义往往害人不浅。

  期货市场、股票市场,是经常在变化的。过去的经验和所谓的“规律”,特别是个人总结的经验,只能作参考,而不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的盈利模式和盈利机会,到了今天,反而会成为“毒药”与“陷阱”,这样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其实举不胜举。

  与很多投资品不一样,期货交易因为有杠杆性,因此风险的控制很重要,切不可“任性”地不断加仓。

  比如,国际黄金期价的大跌,将张卫星打爆了仓,这就与张卫星重仓持有有关。他自己后来也说:“最后资金跟不上了。”

  张卫星自己谈到,当时“不符合常态”的暴跌,使得他们原有的经验和风险控制都被打破了,所以导致爆仓。其实这说明,张卫星的风险控制和停损纪律是欠缺的。对于黄金,张卫星一直在单向做多,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他承认自己单边赌多,最终在国际市场暴跌行情中破产。

  而在中储铜爆仓案中,刘等人的手法也是大量单边沽空,结果因为市场单边上涨,根本没有给自身调整的余地、机会与资本,最终引致巨额亏损。

  实际上,看错与看对,在资本市场里很常见,在期货市场中更是如此,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看对。及时调整策略,即便错了几次,只要还留有一定的本金,就还是会有翻身机会。

  但是,如果不充分研究市场各种因素,而是一直死守多头或空头,并且不设置严格的止损机制,那么就很可能把最后的一点本金都亏完,甚至爆仓,最终丧失翻身机会。

  认错才会赢之房产篇

  顺势逆势不如审时度势

  比较主观的投资者,更容易因为自身对市场环境的判断失误而失去投资机会。更多的时候,容易“死撑”,碍于面子不肯承认自己判断失误。而这样做往往容易在错过了一次机会后,再次错失投资良机。

 

  要面对现实, 承认错误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一步。多数人以为,认错是羞耻的来源,但实际上,只要能体会到“不完美的理解”是人类的常态,就不会觉得认错有什么好丢脸的。

  ——索罗斯

  上海的小林和小范是大学好友,2004年毕业后分别在上海的两家企业工作。毕业六七年来,两人仍然保持着经常的聚会与交谈。如今,两人工作都上了不错的台阶,也都已经成家。小林的孩子都已经3岁了。

  两人如今比较大的区别,除了孩子,主要是房子的问题。小范在2007年购置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而小林一家却仍然租房生活。

  “我们夫妻俩和小林夫妻俩的工作收入差不多,而且小林还是上海本地人,按理说他们不该到现在还租房住。我觉得主要还是他对房市发展趋势判断有误,而且性格比较固执吧。”谈起自己好友的住房问题,小范觉得有点可惜。

  “虽然说我和太太都认可租房的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是因为我一直看空楼市,才导致我们错过了多次购房的时机。”过了很多年,小林终于开始有些“肯认错”了。

  小范:改变方针顺势而上

  “2004年我们毕业的时候,上海楼市已经比较火了。工作后的同学聚会时,房子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之一。”小范回忆说。

  2004年下半年,小范有了女朋友。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附近板块的房产信息。

  “我记得那时候,小林和他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太太,也提起过买房的问题,他们好像也去看过浦西几个板块的房子,只是没买。”

  “2005年春节聚会的时候,我记得小林还告诉我,国家在调查房产空置率什么的,也出台了一些调控措施,他们住的南站附近的房价已经降下来一点了。那时我们大学班上已经有同学开始买房了,但我和小林一样,也觉得房价太高了,打算等一等。”小范说。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短暂的“歇息”之后,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海的房价一直不停地涨。

  “2007年,我和女友打算结婚了。不得不认真地考虑起买房的问题。那时候整个经济都很热,房产更热。本来,我也打算学小林他们那样,租房结婚,不用背很多贷款,生活还算自由自在。但是一方面女友的父母那边想让我们早点买房,另一方面我自己也觉得,什么都在涨,如果通胀继续,那么房市也不会降温的,反正房子总是要买的,咬咬牙也就上了。最后我们在浦东六里地区,找到一个环境和房产品质比较好的新楼盘,现房,150平方米,单价虽然已经要1.3万元了,但比起地段好点的地区,当时已经算比较便宜了。最后双方父母各赞助了一些首付,总算是买下了。就是每个月贷款要还7000多元,当时压力很大,每个月都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已经好多了。”说起当时的买房决策,小范至今还心有余悸,如果当时不是“当买则买”,后来房市的走势就更吓人了。

  小林:固执的“空军” 错失多次进场机会

  相比小范的“及时调头”,小林被同学们戏称为“空军司令”。因为毕业以来,每次的同学聚会,小林对房产市场发表的观点,总是以看空为主。而且,他是个比较固执己见的人,家人、同学的意见对他很难起到作用。

  “实际上,我们从2004年、2005年就开始关注周围的房价了。也真正去看过几个比较熟悉的区域,可是每次都是无果而终。”小林的太太介绍说。

  “2005年,我们看中了上海南站附近的一个小区,当时主要还是因为没钱,也就罢了。”小林的太太告诉记者。

  2006年,小林夫妇结婚后搬到了浦东张江镇,住的是小林父母赠送给他们的一套售后公房。2007年下半年楼市回调时,小林家旁边有个小区有套次新房急售,单价只要8000多元/平方米,可是小林觉得,房产的上升势头已经被遏制下来了,可以再等等看。结果,市场很快就反弹了。2008上半年的时候,那套房所在的小区单价已经回升到了每平方米14000~15000元左右。

  2008年6月,因为工作原因,小林夫妇搬到了离陆家嘴更近的源深体育馆地区。小林的母亲本来坚持要把张江的房子留着,说出租也好。但小林却坚持把房子卖掉,觉得房价已经涨得太高了,再下去要回调的。最后,还是由小林做主,把张江的房子卖掉了。

  “那一次还真被他说中了,2008年下半年,因为全球金融危机,上海的楼市总算也下跌了些。”小林太太说,“可是,从2009年3月起,上海的楼市开始一天一个价,像发了疯似地往上涨,而且涨势比以往几年来得更猛烈。”

  “我算了一笔账,2005年、2007年的就不说了,若从2008年说起,如果当初我们卖掉张江的房子后,能在2008年底,或者说2009年初以前把我们租的这套房子买下来,那么我们当时可以付100万元的首付,只要再借50万元的贷款。但如果我们现在买,付100万元的首付,那么还得背负150万元的贷款。这100万元的差距,我们两个工薪阶层得打拼好几年呢!”小林太太“偷偷”向记者介绍了他们这些年与房子的“纠葛”。

  点评:小范和小林的故事有点意思。小范代表了大多数年轻人的买房经历,刚开始因为经济实力或者对房市趋势的判断有误,没有在房价较低的时候买到房。但后来,因为结婚生子等刚需,或者因为发觉楼市上升趋势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于是咬咬牙按揭买上了房,虽然价格已经不算很便宜,但过了几年后发现,还是相对划算的。

  小林则属于比较偏执的那一类人。有自己的观点,有时还希望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周围的人。但是,比较主观的投资者,更容易因为自身对市场环境的判断失误而失去投资机会。更多的时候,容易“死撑”,碍于面子不肯承认自己判断失误。但这样一来,就容易在错过了一次机会后,再次错失投资良机。可谓“一步错,步步输”。

  投资这类事,大家总是以成败论英雄,而不会因为你一直坚持己见而特别赞赏你。所以,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还是应该顺势而为,因为市场不会因为你的“独特观点”而特别青睐你。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必过于纠结,只要能及时调整方向,也许就能扳回一局。

  认错才会赢之职场篇

  华丽转身开创职业新天地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在现代社会,无论男女都对职业有着很高的期望值,然而一旦发现自己入错了行后,许多人虽然懊恼不已,却又顾虑重重,不敢及时认错改正。其实选择职业和选择投资品种一样,要抱着开放的心态,一旦发现自己选错了,就该及时转身。只要准备充分,一样可以开创职业生涯的新天地。

 

  我有认错的勇气。当我一觉得犯错,马上改正,这对我的事业十分有帮助。我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猜测正确,而是来自于承认错误。

  ——索罗斯

  这年头,大学生毕业求职专业不对口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然而与毕业生能够轻轻松松跨专业求职不同的是,已经步入职场的人士在遇到职场瓶颈或发现自己入错行时往往会犹疑不定,尤其在一个行业内的从业年限越长,越是不敢轻易认错转行。因为转行意味着放弃此前的积累,一切都要重头开始。然而有时,死守职场“垃圾股”只会“越套越深”,相反,如果果断认错“割肉”,重新买入“绩优股”,虽然短期内可能感觉比较痛,但长期看,许多人却因此而实现了人生新的飞跃。

  张华:通信工程师——》IT创业

  当许多同龄人还在为筹集婚房首付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1980年出生的张华却已住入了古北的豪宅,开上了名贵的法拉利,今年还有了一个漂亮的女儿,过上了幸福的三口之家生活。这一切都要源于他4年前的主动认错。

  2003年在上海交大的通信专业毕业后,张华和大部分同学一样进入了对口的上海电信,成为了一名通信网络设计师。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工作,张华在2005年时的月薪已突破了1万元,但他对机械的电信技术工作却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之前读电信专业也只是因为家里人说电信专业就业前景好,因此拿着高薪的张华工作却并不快乐。

  不过由于工作关系,张华在通信行业中交了许多懂网络也喜欢网络的朋友,在互联网爆炸式的财富效应的激励下,他们对IT创业充满了热情和兴趣。于是在2006年,张华下定决心,与他的几个好友一起开始了IT创业的道路。

  不要以为张华只是一时头脑发热才辞职创业的,他在辞职创业前,头脑中已经酝酿出了比较完善的商业计划图。“当时看了许多IT创业的案例,发现成功的创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做精准人群,细分市场。我们就把目标放在了都市白领人群中,因为这些人在城市里比较集中,大多集中在几个商务区域。于是我们最初就做了个论坛,让他们可以在网站上交流情感、购物心得等各种白领关心的话题。”张华这样描述他当初的创业设想。正是由于对互联网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这种模式一经推出,马上受到了白领的欢迎,半年的时间注册会员就超过了1万人。到了第二年,第一笔风投就找上门来了……如今张华身价已上千万。

  尽管今天的张华无限风光,但在决定认错之初,他也给自己留了后手——起初他和朋友只投了1万多元启动资金租了个网络空间建论坛,而且还是在业余时间打理网站,因此就算当时创业失败,损失也不大,还能及时回头保住工作。

  点评:

  张华的认错转身之路乍看上去有太多的偶然性,不可复制。但偶然中却蕴含着必然。最关键的在于张华在创业之前已经做足了功课,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准备怎么做,会遇到什么困难,如果失败怎么办……这些问题在创业之初已被张华反复思考了许多遍。

  牛津大学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有目标而且把它写出来;第二种人,有目标而已;第三种人,走一步看一步。10年后在追访中发现,第一种人的成就远远超过第三种人。职场转身看似偶然,但是只有以清晰的职业目标为基础,才能让你在发现机会后果断转身。决不能受高薪待遇诱惑,或受创业激情感染而一时冲动辞职。如果只是等辞职后再盲目地寻找目标,只会错上加错。

  殷红:媒体记者——》保险公司公关经理

  2002年从上海师范大学保险系毕业后,殷红本想按部就班地去保险公司工作,可惜的是,由于缺乏相关工作和实习经历,殷红当时并没能如愿进入保险公司。

  当时就业形势严峻,一次偶然的机会,殷红发现一家财经类报纸正在招人,了解到殷红保险系科班出身后,这家财经媒体很快就录用了殷红,并将她安排在了金融保险条线。

  第一份工作居然是记者,这是殷红万万没有想到的。尽管自己的文字功底还过得去,但殷红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觉得“码字”是件很累人的差事,从小就不喜欢写作文。

  本来她想通过工作来慢慢培养自己对新闻写作的兴趣,但一两年工作下来,自己对这份记者工作的兴趣和认同感并没有提高,“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社会的啄木鸟,但我却没这种感觉。尤其是当同事们都在热烈讨论某一新闻事件时,我却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殷红这样说道。

  工作不到一年殷红就想到了转行,但又苦于没有好的方向。直到第二年,她在心中暗暗定下了一个转身路线图:由于殷红主跑保险条线加上本身就是科班出身,她对保险市场和各大保险公司的情况都很清楚,而且在工作中,她还有机会经常与保险公司高管进行面对面接触,因此就一直在寻找转行去保险公司的机会。具体来说,是做营销公关方面的工作。因为这类工作需要对保险有一定的专业认知,不需要特别深入,但要能把复杂的信息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而且还需要经常与媒体打交道。自己在媒体行业的人脉也正好能派上用场。对殷红来说,这样的工作薪水又高,自己也更加喜欢。

  就这样,殷红一边继续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扩充自己的人脉,而在潜伏的同时,也在四处寻找跳槽的机会。终于在工作后的第四年,一家上海的知名保险公司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如今,殷红已经成为了这家保险公司的公关经理。

  点评:

  与张华一样,殷红在决定认错转身之前,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并给自己划定了清晰的转型路线图。不过在殷红转身的过程中,过去记者工作给她带来的独特经验和人脉资源则更加重要。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自身原有的资源也是转型成功的一大秘诀。在大部分人看来,职场转型必须放弃以前的积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样的转型将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更加合理靠谱的转型模式就应该像殷红那样,能够充分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资源,选择与过去职业有交集的新职业,这无疑将给自己的转型提供极大的帮助。

  毛烨:影视工作者——》机械公司项目经理

  毛烨200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和许多同学一样,毛烨也怀着一个炽热的电影梦。由于在实习期间参与过一些影视广告制作工作,于是在毕业前夕,她决定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开办一间影视工作室,接拍制作各种影视作品。

  然而大学生创业,一没资金,二没经验,三没人脉,而且市场上类似的工作室早已铺天盖地,竞争相当激烈。于是工作室的生意时好时坏,闲起来10天半个月什么活都接不到,忙起来则要几天几夜赶片子。尽管大家一直在互相鼓励,相信能够度过创业初期的困难,但毛烨心里却对现实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一直在寻找着合适的转行机会。在工作室运转刚满4个月的时候,正巧毛烨的一位同学给他介绍了一个上海振华重工公司(原振华港机)的一个项目经理的工作。对毛烨来说,这是一个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但她的同学告诉她,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制作标书,与国外客户用英文交流,沟通能力和外语能力非常重要,而毛烨这两项能力又特别出色。最关键的是,这份工作有着诱人的收入。毛烨觉得这份工作听起来挺适合自己的,而且还能满世界免费旅游,更是求之不得,于是立刻就和制作室拜拜了。

  如今,毛烨已经去过美国、埃及、墨西哥、巴西、沙特阿拉伯等许多国家,而且月薪也涨到了1万元,这份工作让毛烨非常满意。再回头看看当初创办的工作室,在工作室苦苦支撑3年后的2008年就早已宣布解散了。与当时那些为了电影梦想而苦苦支撑的同学相比,毛烨为职场的错误选择所付出的代价显然要小得多。

  点评:

  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旦发现自己的职业选错了,越早回头,自己的机会成本就越小,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也越少。

  同当初与毛烨一起激情创立工作室的同学们相比,毛烨无疑是幸运的,但这份幸运与她的理性和果断分不开。

  尽管毛烨的转身跨度很大,前后两份工作没有任何关联,但由于转身时间早,所以毛烨并没有在前一份工作上消耗太多的“无用功”。

  认错才会赢之婚姻篇

  认错让婚姻生活更美满

  经营婚姻和经营公司一样,要讲究策略技巧方法手段,有时不慎选错了对象或做错了事,也需要及时认错,以防亏损进一步扩大,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幸福。

 

  不完美的事物恰恰是可完善的事物,彻底易错性说明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索罗斯

  在恋爱阶段,情侣之间拌个小嘴、认个错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此时双方都会更容易迁就对方。而一旦进入婚姻阶段后,爱情的浪漫就将让位于生活的压力,夫妻之间往往会由于各种矛盾而互不相让,谁都不肯先认错,先放弃,这样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

  【案例1】沈培栋:闪婚让我很受伤

  如今闪婚是个很流行的现象。许多人认识才数月甚至数日就急不可耐地登记结婚。这固然有冲动的因素,高龄剩男、剩女心中压抑不住的“剩压力”也是引发闪婚的一大因素。

  沈培栋今年36岁,虽然工作体面,收入不低,但由于自己一直对心中的另一半要求甚高,身边的亲戚朋友给他介绍了不少女性,都没能入他的“法眼”。去年1月,不断寻觅的沈培栋终于在相亲活动中找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另一半——郭晓霞,一个同样已经31岁的高龄剩女。

  双方相识后都对对方十分满意,不消一个月,双方父母就见了面。想到上海房价不断攀升,两人就希望早点购置婚房。又过了不到一个月,小两口就看中了一套位于宝山美兰湖的一套两居室。为了用双方的公积金共同贷款,在买房前,沈培栋和郭晓霞就打了结婚证书,而购房的5成首付均由沈培栋支付。此时距离他们认识不到3个月。

  然而从装修婚房开始,沈培栋和郭晓霞之间的性格矛盾就逐渐凸显了出来。由于郭晓霞喜欢追求完美,在婚房装修材料上,她看这也不好,看那也不要,让沈培栋烦恼不已。更糟糕的是,郭晓霞是个“冷美人”,有着林黛玉般的多愁善感,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忧愁起来,这让平时大大咧咧的沈培栋更是摸不着头脑。除此以外,丈母娘也成了恶化他们婚姻关系的催化剂,结婚后丈母娘总是对沈培栋管东管西,甚至要求他把全部收入交由自己统一“理财”。

  想到双方性格差异如此巨大,还摊上了一个如此强势的丈母娘,沈培栋对婚姻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半年后,房子好不容易刚刚装修好,沈培栋便鼓起勇气向郭晓霞提出了离婚的要求。而沈培栋所付出的离婚代价不可谓不惨重——婚房一半产权折现后的60万元。

  点评:

  离婚永远都是一件赔本买卖,从来没有人能够在离婚的战场上全身而退。可尽管离婚损失惨重,但对于一段没有希望的婚姻,不离婚的损失反而更大。婚姻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可以让你的财富积累呈现乘数效应,而一段不和谐的婚姻则会让你终日心神不宁,不但精神上备受摧残,工作上也会受到影响,家庭财富的增长会受到巨大的拖累。

  试想一下,如果沈培栋看在房子的面子上硬着头皮继续和郭晓霞生活下去,他们将会面对的必然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冷战,毕竟他们都还年轻,在投入了更多无意义的沉默成本后,最终迎接他们的依然只能是离婚。这就像在48元高点买入中石油后立刻自由落体到十多元,如果明知解套无望,却还心存侥幸,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继续持有中石油,则无疑将损失更多的赚钱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沈培栋敢于认错并承担认错代价的理性和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如果沈培栋在结婚前也能如此理性的话,就不需要支付如此昂贵的认错代价了。

  换个角度看,离婚并不意味着生活失败,离婚后长久生活在离婚的阴影下,无法直面未来的新生活才是真正的失败。对沈培栋来说,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还有许多重新开始婚姻生活的机会,只不过在再次选择婚姻时,要审慎再审慎一些。

  【案例2】徐琛:知错能改挽救婚姻

  并不是每一对关系出现裂痕的婚姻都必须以离婚为收场。当犯错的另一半知错能改的时候,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徐琛和唐君结婚已经有15年了,如今两人有了一个11岁的儿子,虽然还时不时要吵个嘴,但小日子过得还很温馨,然而这样的温馨却来之不易。

  早在两人恋爱期间,徐琛就喜欢打麻将,经常在周末约上三五牌友通宵达旦“砌长城”。唐君对此非常不满,多次以分手来逼徐琛戒赌。徐琛则每次总是信誓旦旦保证再也不打了,但又屡屡食言。而每当唐君生气时,徐琛又再次花言巧语哄她开心。就这样,两人最终还是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尽管结婚前徐琛再三发誓婚后不再打麻将,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徐琛结婚后依然嗜赌如故,为此唐君甚至多次吵着要离婚。然而婚后第三年,两人的儿子出生了,家庭负担一下子重了许多,面对可爱的儿子,这次徐琛终于决定改过自新,此后虽然偶尔也会打打麻将,但再也没有因此影响到家庭和工作。

  然而到了两人结婚后的第7年,唐君发现徐琛有了外遇,这让平时勤勤恳恳操持家务的唐君心里像刀绞一样痛,不过她没有像有的妻子那样大吵大闹,把丈夫白白推给第三者,也没有忍气吞声,假装不知道,而是心平气和地把话和丈夫挑明,让丈夫自己选择。徐琛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选择结束这段婚外情,再三请求妻子的原谅,并保证自己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最终,唐君选择原谅了徐琛,两人的婚姻小舟也终于驶过了这最危险的激流滩。

  点评:

  在婚姻关系搁浅之时,过去居委干部上门调解时都是“劝和不劝离”,不管这样的劝法在今天是否还流行,但从理财的角度看,对于尚没有走入绝境的婚姻关系,“劝和不劝离”依然是最符合双方利益的。因为婚姻关系本身有助于积累财富,在相同的生活质量下,两个单身的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明显高于一对夫妻,因此夫妻能有更多的结余用于共同投资。

  全美范围内的一项最新调查也显示,已婚人士的个人财产往往是单身汉的两倍。与之相反的是,离婚则可能毁掉你的财富。因此,维持一段良好而稳固的婚姻关系符合婚姻双方共同的经济利益。

  然而生活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小到打麻将成瘾,大到出现外遇,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犯错方应该迅速改正。

  想当年晋灵公执政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虽然马上表示知错了,士季也高兴地回答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而晋灵公前脚认完错,后脚又残暴如故,最终被臣下刺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改错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还得有实际行动,如果总是今天信誓旦旦,明天旧病复发的话,那离婚依然是早晚的事。

索罗斯成功的奥秘】更新于2023-08-13 22:31:49